從「碌拎」到Indoor Golf


@劉兆生 - 2014/03/01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半世紀以來,香港一個經濟主導小島,竟可產生多個世界級運動員,看進運動强國人眼裡,無不嘖嘖稱奇。

六十年代末,香港興起時髦玩意是打保齡球(今叫「碌拎」),是飛仔飛女集中地(今叫「去蒲」、「去媾女」)。南華體育會有了第一所保齡球場不久,港九新界不乏「碌拎」拍拖好地方,香港出了第一代保齡球冠軍劉掌珠(今為太平紳士),代表香港打亞洲盃;之後更有許長國,先後在亞運會及世界保齡球優秀賽等為港奪得金牌。

七、八十年代,興起打「士碌架」(桌球,正名是billiard,snooker只是其中一打法),全港桌球室如雨後春筍,有些更通宵營業,本為三教九流之地,「好人好姐」不敢久留;後來高級正規化,我們出了傅家俊,2003年連桌球發源地英國的超級桌球聯賽冠軍他也以首名非英倫三島球手袋袋平安。

九十年代,「風之后」李麗珊替我們拿了第一面奥運金牌;「亞洲車神」黄金寶在世界各地穿上黃戰衣;二千年初,我們出了「牛下女車神」李慧詩。

以上快速搜畫,我們有否問過:這批為港增光的世界級運動員,代表香港之前,政府有曾花過一分錢孵生?扶育?對不起,沒有!是無心插柳嗎?也絕對不是!

政府孵生?扶育?無心插柳嗎?

這是香港人對運動的一份熱愛和執着,自强不息,配合當時環境闖出來,證明「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那末,既然香港特有的體育發展模式(即政府永遠只扮演第三者角色袖手旁觀等「抽水」)恒則有成,十多年前開始流行的高爾夫球,又會否竄出名世界級職業球手?

其實很多香港人還未知,這種港產冠軍模式在高爾夫球壇已漸成形。二十歲的陳芷澄(Tiffany),於2012年底成為首名代表香港女球手在中國高爾夫業餘公開賽奪冠;去年十七歲的譚亦睛(Kitty)和隊友何妙兒(Mimi)在Santa Ana舉行的豐田巡迴盃賽包攬冠亞軍;男子方面,去年九月瀋陽中國全運會中,香港業餘球手楊慕天聯同職業球手黑純一、鄧子鏘和王煥文更為香港勇奪銀牌,壓倒中國一哥梁文冲和張連偉組合!

正當這些高球佳訊傳來之際,香港的高球練習場接二連三一個一個的關閉。上月連最大的馬鞍山白石也關閉,香港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個練習場,大批高球愛好者和教練無不唏噓,頓失所措。連教波、練波的地方都不夠,怎再上一層樓?但我卻認為有點杞人憂天。

雖然在目前社會環保馬首是瞻的劣勢下,連滘西洲的荒島起多個球場也有人抗議,就算有錢商人想在香港興建多些練習場也是奢望,責怪政府和依賴政府也同樣沒用。但我不是個悲觀的人,香港就是香港。香港高爾夫球活動還是有為的——只要我們不再迷信和誤解甚麽是高爾夫球練習場!

高球練習場目的只有三個

首先,高爾夫球練習場不是嬉戲的地方,也不是讓人看美景的地方。

它的目的只有三個:一、讓球員專心練習、改正或嘗試新揮桿動作;二、教學;三、讓球員出賽前熱身(指設在球場附近的練習場)。

所以真正高爾夫球練習場最基本要求是友善兼「有料」的駐場教練,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南韓的Sky72 Dream練習場,南韓LPGA職業球手教練Mr. Yang每天巡視每條Bay的使用者。如有要求他會馬上「醒」你兩句),和先進的學球及練球設備(例如起碼有合格的人造草蓆),而與高球無關的設施則可有可無。

凡去過日本、南韓和台灣的練習場,一定感染到他們對學習高爾夫態度的一份正視、尊重和熱誠。没有拖男帶女在旁喧嘩。他們知道,吸引年輕人學打高爾夫球,不是練習場多寡和交通多方便,而是石川遼、宮里藍、朴仁妃、崔京周和曾雅妮等的成就!

當然,為了競爭,有些練習場也會層出不窮想些點子去吸客。例如代客泊車提球袋,附設長期儲物室、外人看不到的VIP bay、教學班房、健身室、桑拿室、餐飲美食館、商務會客室和甚至室內模擬器(以供喜歡賭球的南韓人邊嘆啤酒邊投映到世界各地著名球場賭它十八洞)等,及後有些更發展成私人高爾夫球會所市區分支!

Indoor Golf大勢所趨

其次,我們常見的戶外高爾夫球練習場,在世界任何大城市也甚少可以在市區中找到(除了在東京街頭仰望那一大塊魚網從一天台打到另一天台外),地貴是全世界一樣!市區没高爾夫球練習場有甚麽大不了?只是我們習慣「落街食碗雲吞麪」的香港人寵壞了!而且,市區Indoor Golf已是大勢所趨,除了模擬器,模擬蓆,用光、聲、雷達等等高科技配合電腦和高清鏡頭分析顯示,還有人造果嶺,不同lies、切球和推桿練習,為降差點Indoor Golf絕對可以幫到他們,而這商機又怎逃得出機警的香港商人?

我可以說,Indoor Golf普及後,只是本來去慣戶外高球練習場hea的人少了一個選擇而已,對真正練球的人其實影響不大。況且,看看冰天雪地的挪威、加拿大、日本、南韓的球員,冬天又不也是躲起來打Indoor Golf練習?基礎更扎實些呢?我們更應慶幸香港位處南方,全年可以北上鄰近球場打球。

若說關閉高爾夫球練習場是扼殺香港高爾夫球活動,我始終覺得有點牽强。栽培職業球手需要的是長期實戰培訓和計劃,而不單是有多少個戶外高爾夫球練習場和多方便。要怪的是半世紀以來政府持之有恆依賴的特有體育發展模式,既然保齡、桌球、滑浪風帆、單車......也可以出冠軍,為甚麽高爾夫球不?

讓我們開始打Indoor Golf,可能找到比「碌拎」日子更甜蜜的回憶呢!(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